无声的守护:公证人的温度答卷
在无声的世界里,法律的温度如何传递?乌海市智诚公证处用一场跨越语言的公证服务,给出了温暖的答案。
3月7日,聋哑青年小王(系化名)在家人陪伴下走进公证处。这个简单的动作背后,是他跨越重重心理障碍的勇气——放弃继承权公证涉及复杂法律程序,而手语沟通的局限性让他犹豫再三。公证员敏锐捕捉到他的不安,立即启动特殊群体服务预案。
10分钟后,手语老师匆匆赶来。一场特殊的“三方对话”在公证处接待室展开:公证员手持法律文书,逐字逐句地向手语老师讲解公证事项的法律意义、潜在风险以及办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。手语老师则全神贯注,将公证员的话语精准转化为灵动的手语动作,传递给小王。小王时而皱眉思考,时而用手势确认理解。
“我们发现书面交流存在三大盲区:法律术语的理解偏差、程序步骤的认知断层、后果预判的信息缺失。”参与此次服务的公证员回忆道。为突破这些障碍,乌海市智诚公证处创新采用“三维沟通法”:文字书面化、手势具象化、案例可视化。他们从网上找到与继承相关的民法典条款改编的案例视频,帮助具体理解放弃继承权的法律后果。
这场持续3小时的公证服务,最终在小王坚定的点头中画上句号。虽然无法用语言表达,但他反复摩挲公证书的指尖,传递着对公证服务的信任。
多年来,乌海市智诚公证处秉持“法律的公平性不仅在于条文本身,更在于可感可及的服务”理念,建立“三心服务标准”:接待时耐心询问需求、办理中细心设计方案、结束后贴心跟进回访。他们用实践证明,当法律工作者学会用“第三只眼睛”观察需求,用“第三只耳朵”倾听无声诉求,就能在制度刚性与人文关怀间找到完美平衡点。
这场无声的守护,让我们看到:真正的法治文明,不是冰冷的条文堆砌,而是每个个体都能感受到法律的温度。当公证员的笔尖在公证书上落下时,写下的不仅是法律确认,更是对平等权利的庄严承诺。在这个特殊案例背后,折射出的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深层逻辑——让公平正义以看得见、摸得着、感受得到的方式温暖每一个角落。
上一条:
下一条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