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障碍

乌海市:以全链条治理为抓手 奋力书写美美与共的社会治理新篇
发布时间:2025年11月14日 作者:司法局 来源:乌海市司法局 浏览次数:

      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乌海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深入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探索构建“常态长效‘塑’、连心连情‘应’、共商共治‘守’”的全链条治理体系,激活共建共治共享“一池春水”,奋力书写“美美与共”的社会治理新篇。

常态长效“塑”,让治理活水润泽基层。法治政府建设强基固本,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,以《2025年度重大行政决策目录》为抓手,推动决策事项全口径纳入程序规范;全面印发《行政执法调查取证和告知工作指引》,系统规范执法关键环节,提供统一、可操作的执行标准,促进相关制度规范有效执行;深入实施行政复议法,通过制发意见书强化纠错与监督,推动行政复议更好发挥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。普法宣传教育润心铸魂,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统领,扎实推进“八五”普法规划收官工作,系统总结特色经验。始终紧扣领导干部、青少年等重点群体,精准施策、因群施教,夯实全民法治素养根基;深度融入红色文化、地方特色与群众生活,擦亮“普法早市”“法治乌兰牧骑”等品牌,打造家门口的法治文化阵地,推动法治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渗入日常,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细微处“润心”、长远中“铸魂”。法治督察问效闭环促实,系统推进依法治市“综合+专题”调度机制,建立“指标+清单”一体运作型推进体系,围绕政治安全、社会稳定、法治建设等维度,明确2025年20项重点盯办任务,实现工作推进系统性与针对性有机统一。着力构建“重点+日常”督察闭环,创新实施“座谈+问答”现场督导模式,改变单向汇报惯性,推行“报经验做法、报差距不足”两报机制,以真问真答倒逼责任落实。切实强化结果运用,将督察情况纳入年度考评,推动法治建设任务从“部署要求”向常态长效、落地见效转化。

连心连情“应”,让民情诉求有呼必应。公共法律服务“全域覆盖”,纵深织密市、区、镇(街道)、村(社区)四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,稳步运行“一刻钟公共法律服务圈”,实现服务“抬眼能见、举手能及、扫码可得”;持续做优公证、司法鉴定、法律援助、仲裁等服务,推进服务标准统一、流程规范、智慧赋能;实体化建设仲裁委“调解中心”,培育壮大“法援之声”惠民品牌,让法律服务更可感、更可及、更有温度。矛盾纠纷化解“未诉先办”,坚持源头预防、前端化解,推动矛盾纠纷由“事后处置”向“未诉先办”转变。切实依托综治中心联动评理说事点和网格体系,常态开展“日常+月度”“普遍+重点”风险排查,做到隐患早发现、早干预;创新构建“简单现场调、一般分级调、复杂联动调”分层处置机制,贯通排查、调解、普法、服务全链条;精准嵌入“普法时刻”“普法大排档”“睦邻小屋”等生活场景开展释法,推动法治服务直通村居巷尾;协同推进“四所一庭”与“三员一律师”联动机制,强化诉前引导,真正实现止纷于未发、化讼于未诉。重点群体服务“靶向赋能”,聚焦法律援助主责主业,突出“快”字,推行告知承诺制,以“诺”代“证”即办;对农民工讨薪、工伤赔偿及持低保证、残疾证人员免于经济困难状况核查,开通优先受理、审查、指派、办理的“四优先”绿色通道。突出“细”字,建强政治过硬、专业精湛、经验丰富的法律援助律师库,推行“点援制”,按需精准匹配律师,实现供需双向对接。突出“实”字,在邮政快递行业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、法律援助联络站(点),向外卖、物流等新业态延伸服务触角,用好“四诊”式法治体检,让法治触达新就业群体末梢。

共商共治“守”,让平安底座久安长治。平安风险防控“联防共守”,组织开展“高质量调解年”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行动,推动人民调解、行政调解与行业性专业性调解资源同向发力;务实深化区域协作,在与宁夏石嘴山市毗邻地区签署司法行政合作框架协议基础上,扎实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、社区矫正流动人员托管委托等机制常态化运行,合力化解边界地带风险隐患;协同推进“民族和谐+”行动,指导21家律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章程,依托“法润堂”等法治阵地开展普法宣传,促进民族团结与宗教领域和谐稳定。社会协同共治“多元聚力”,着力聚焦主体协同,广泛动员律师、退休干部、“银龄”调解员、“五老”及新就业群体等多元力量参与基层治理;精心培育“乡邻讲法团”“流动法律超市”,做实“老书记工作室”“6070和事佬”“尚哥说理”等特色品牌,激发群众自治活力;全面推广“三定四调”机制,总结提炼“联、防、调、访、聚”五字工作法,形成具有乌海特色的多元解纷路径;系统推进市、区、镇(街道)矛调中心标准化、实体化运行,打造资源整合、协同高效的“一站式”平台,凝聚群团组织、法律援助志愿者与辖区群众合力,攥指成拳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。基层依法治理融合善治,逐步推动司法所长列席镇(街道)党政联席会议,尝试在征地拆迁、历史遗留问题化解等事项中参与合法性把关;积极鼓励律师通过“驻所服务+专项补贴”等方式,参与重大合同、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;同步推进市、区、镇三级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向基层延伸,指导司法所依据监督清单,对赋权下放的执法事项开展常态化协调监督,为基层依法履职提供必要法治支撑。

打印 关闭

上一条:

下一条: